“食脑虫”感染的可怕之处 在于配资开户查询网, 其具有快速致死性, 但 短期诊断 又 存在难度。
撰文 |凌骏、燕小六
责编丨汪 航
近日 ,一名5岁女童感染“食脑虫”后昏迷不醒的遭遇,引起广泛关注。
其父母在社交平台求助称,女儿 在 今年6月7日 与 14日游泳、泡温泉,6月22日出现头痛、低热、呕吐等 症状 ,6月23日住进医院后 开始 抽搐 , 随后昏迷不醒,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
6月 27日,孩子被检出 “ 食脑虫”——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感染。家长表示,他们问遍 了 全国医院,最后通过网友帮助, 用 空运 的方式 购得一些治疗药物。
今日( 30日 ) , 患儿 父母 更新 消息,称孩子的情况有 了 新变化,“这两天肌酸激酶已经超过了1000(U/L),昨天的血压又低了。用了新的药两天多了,唯一看到变好的指标是C-反应蛋白。”
病死率高达97%
“食脑虫”学名为 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 , 是一种极为罕见且致命的病原微生物,包括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 、 巴拉姆希阿米巴和棘阿米巴 ,感染 会 导致 原发性阿米巴脑膜(PAM) , 病死率高达9 7% ,被认为是 与狂犬病相当的 “ 致命杀手 ”。
患者家属在社交平台上称,6月23日住院后,患儿用上最高级别的抗生素,但仍然快速恶化,反复高烧、抽搐,脑损伤严重。
随后几天,收治患儿的医院多次协调组织多学科会诊,并邀请国内多家顶级儿童专科医院联合会诊。6月27日,孩子被确诊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感染。“我觉得感染科已经尽力找了国内顶配团队咨询。”家长写道。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黄丽素参与了该患儿的联合会诊,她对“医学界”表示,孩子病情发展迅速,各方正全力救治。由于涉及患儿隐私,专家并未透露该病例的更多信息。
这不是黄丽素第一次参与救治“食脑虫”感染患儿,“过去一年,我们接受了全国各地十余例感染的会诊请求。2023年和2024年,我们还成功救治了两例本院的患儿。”
据黄丽素介绍, 阿米巴 原虫主要寄居在含有土壤的淡水水域中。过去一年,我国包括 内蒙 古、 山西、海南 、浙江、北京等地 ,均有确诊过自由生长阿米巴的病例来咨询。
“以此次患儿感染的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 为例, 常见的感染途径是在呛水后,病原从 鼻咽部 入侵,通过嗅神经、 海绵状筛板抵达 大脑。原虫较病毒等体积大、繁殖速度快,很快就会造成颅内压升高,引发脑疝,并持续侵袭脑组织。”
据 了解 ,目前临床上缺乏针对“食脑虫”感染的特效治疗药物,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治疗主要包括早期外科手术切除感染病灶,联用包括两性霉素B、复方磺胺甲恶唑、氟康唑等多种抗菌药等。
在浙大儿院此前多学科成功救治的两例病例中,患者感染后大脑出现了肉芽状病灶,“起初我们高度怀疑是肿瘤,于是进行了活检切除。拿到病理后高通量测序检验才发现,是‘食脑虫’感染。”
“但由于正好切除了病灶,阻止了病原进一步扩散。随后我们又联用多种抗菌药治疗,最终控制住病情。”黄丽素说。
但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如此幸运。 黄丽素还接诊过一例从外地千里迢迢转院而来的患者,抵达浙大儿院时已处于昏迷状态 。
“大脑的脑室充满了脑脊液,相当于‘水源’给 阿米巴 原虫提供了充分的繁殖条件,大脑的组织提供了足够的营养。这位患者入院时整个脑室内都是病灶,真的是 ‘ 蚕食 ’ ,我们也没什么办法了,非常可惜。”
短期内明确诊断有难度
1965年,澳大利亚 全球首次 报告 了“食脑虫” 感染病例。尸检结果显示,患者的大脑嗅球、额叶组织遭严重破坏,其中含有大量阿米巴原虫滋养体。其脑组织就像被寄生虫吃掉一样,这也是“食脑虫”名字的由来。
事实上,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感染的可怕之处 在于, 其具有快速致死性, 但 短期诊断 又 存在难度。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曾发布 文章 介绍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感染致PAM的潜伏期短,一般仅3 - 5天,最多7-15天。一旦出现症状,感染者往往只有3-7天的生命。
黄丽素告诉“医学界”,确诊 阿米巴 原虫感染,主要依赖对 脑脊液或病灶组织 样本进行基因检测。
“但首先,这类检测本身要花费一定时间和费用。此外, 阿米巴 原虫感染极其罕见,感染后出现的 发烧、恶心、头痛和癫痫 等症状,又和 病毒性或细菌性脑膜炎 相似,医生很难及时找对方向,发病率毕竟太低了。”黄丽素说 , 有统计显示,在全球的感染患者中,75%都是在死亡后经尸检才得以确诊。
事实上,包括浙大儿院成功救治的案例在内, 既往报道为数不多的成功救治案例多属于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类型 , 这种感染类型的 病情进展相对缓慢 。
但即便能及时治疗,药物的使用也存在限制。一方面,由于难以通过血脑屏障抵达大脑,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有创操作,建立鞘内药物注射通道。另一方面,多种高级别抗菌药联用,大脑中药物浓度高,但毒性强。综合这两点,患者能否耐受治疗也是问题。
“应该 几种药物联用 ? 医生 如何实时 把握 、调整 剂量 ?如何处理一系列并发症?除了患者自身情况,‘食脑虫’的治疗还非常考验医生的水平和临床经验,但绝大多数医生又没接触过,这些都给临床治疗带来难度,需要包括感染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ICU等协同治疗。”黄丽素说。
今年4月 , 国际期刊《感染与公共卫生杂志》发文称,1 962 年迄今,全球 已 累计报告488例PAM病例,美国、巴基斯坦和澳大利亚报告数量最多 , “这一罕见但致命的病原体 , 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图源:CDC
夏天是“食脑虫”感染的高发季,专家提醒
值得一提的是, 2017年 ,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曾 批准抗癌药物 “ 米替福新 ” ,用于治疗PAM。此前, 美国 有两名感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的患者,均 在 服用该药后存活。 但 因为样本量太小, 还 不能证明该药物在治疗PAM时有效。
而在国内,一款名为APL-1202(硝羟喹啉)的在研膀胱癌治疗药物,也展现出对阿米巴原虫感染具有一定的治疗潜力。
据《科学》2023年报道,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 )研究人员在筛选了数千种化合物后 发现,与其他药物相比,硝羟喹啉对巴拉姆西阿米巴原虫有更强的抑制作用 。随后,医疗团队向我国相关药企发出紧急援助请求,通过“同情用药” 程序 , 给药 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据 《科创板日报》 今年 年初报道,该企业 相关项目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 公司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为8名阿米巴病患提供 了类似的 用药援助,包括美国2名、南非1名、中国5名。这8名病患中,目前有一半还在生存期,包括美国的1例成人和1例儿童。
“中国的5例患者中,有2人还在治疗当中,遗憾的是3人已经死亡。目前来看,死亡病例往往病情都比较严重,用药时间也比较短,比如联系我们的时候病人已经处于昏迷状态。 ” 该项目负责人 在接受采访时透露。
目前,前述 患儿 家属 已经和APL-1202研发药企取得联系 。 昨日晚间,家属发文称,这个药在国内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是针对成人。“我想继续推动同情用药申请的事宜,但还没想好该怎么做,如果网友们有经验麻烦指导。”
黄丽素提醒 , 由于游泳频率增加,温度又适宜该病原体生存和繁殖,夏天是“食脑虫”感染的相对高发期。“预防方式是前往 经过消毒处理 , 含氯 的正规泳池,避免去湖泊、溪流等天然河流‘野泳’。”
美国CDC官网 称,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存在于所有温暖的淡水中,包括天然湖泊、池塘、河流、温泉等,应尽量避免在这些水系中游泳。或游泳时,头部始终高于水面、 戴 上鼻夹。避免扰动湖泊或池塘沉积层,这里面可能生存着大量病原体。
由于 “食脑虫”只能在淡水中生存,天然海水中游泳 或 没有感染风险。CDC称,迄今未发现经由海水感染的病例。
参考文献:
1.Naegleria fowleri Infections. CDC
2 . 洗脸也会感染“食脑变形虫”?还能愉快地用水吗?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食脑虫”感染缘何如此致命. 中国科学报
4 .Awadh Alanazi, et al. Advanc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Naegleria fowleri: Global epidemiology,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strategies to combat a deadly pathogen.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Public Health. Volume 18, Issue 4, April 2025, 102690. doi.org/10.1016/j.jiph.2025.102690
5 .Preventing Brain Infection When Swimming . CDC
6 . APL-1202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准,用于治疗自由生活型阿米巴原虫感染 , https://asieris.com/asieris-apl-1202-investigational-new-drug-ind-approved-by-nmpa-for-treating-free-living-amoebae-infections/
7.Katherine Kornei. Repurposed drug battles ‘brain-eating’ amoeba. Science. Vol 379, Issue 6632 09 Feb 2023: 524-525. doi: 10.1126/science.adh0048
来源:医学界
校对:臧恒佳
编辑:张金金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融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